All You Ni

All You Ni

尼在想什麼?

何謂真正的自信?

何謂真正的自信?

最近對於人生的心得就是這樣!:) ▌不自信的表現可能反應在我們覺得 * 關卡一定要出現什麼 * 遊戲(未來)一定要按照我的劇本走(企圖過度控制) * 破關獎勵一定要是期待的樣子 * 假設有其他玩家,他們一定要一直跟你玩 / 不能改變對遊戲的期待與策略 / 不能退出遊戲 ▌真正的自信是對未來抱持合理的期待 * 關卡可以有任何變化(也覺得出現什麼都很有趣) * 劇本可以隨時根據狀況/自己的意願調 * 其他玩家可以隨時會改變他的期待 / 退出遊戲 * 世界上還有很多遊戲都很好玩(我知道我可以隨時換個副本玩) ▌自信是一種享受遊戲的心態 * 意識到遊戲就是要有變化才好玩 * 意識到自己在玩遊戲,就不會怕被衝出來的怪物真的打死,這就是自信 * 尊重自己的意願 / 不要勉強自己玩沒興趣的遊戲 * 要意識到除了破關獎勵,一個遊戲應該當下就要好玩才值得你玩下去 最後「所謂自信是接受一切好的 / 壞的都可以發生」
2 min read
愛是一根待認領的巧克力棒:如何真正的相信愛?

愛是一根待認領的巧克力棒:如何真正的相信愛?

在上篇《ㄧ切都是你不配得的》 提到,感受到「被愛」的前提是「相信」,是相信「擁有的一切,本來就是自己不配得、是這個世界送的禮物。」 但我認為,有必須再進一步地闡述「如何相信被愛」這件事。 因為「相信」是很主觀的感受,不相信就是不相信、感受不到就是感受不到QQ。不是很簡單的說「保持相信」、「我們保持感恩的心」,就可以輕易轉換觀點。 然而,「相信」又是豐盛的基石或起點,因此是一個值得花時間處理的議題。 繩子已經丟出來了,但我們願不願意拉住它? 「所以到底人該如何感受到愛?」 對於這個的問題,我在 David Pawson 牧師在《神的恩典》的演講得到答案。 在這個講道中,雖然他是在探討基督神學中對「救贖 / 得救 / 恩典」的概念,但我認為這個概念轉換(遷移)到「人如何感受到愛」也是通用的。 (但如果講錯,
18 min read
ㄧ切都是你不配得的:如何感受得到愛?

ㄧ切都是你不配得的:如何感受得到愛?

今年 6- 7 月,經歷了一個很大的低潮,對許多事情失去興趣、感受不到意義和歸屬,雖然身邊有很多人的支持和陪伴,但用很抽象的意義說,我始終都感受不到「愛」和連結。一邊對世界有很多的憤怒,一邊又覺得自己可能本來就是不值得被愛或糟糕的。 而直到現在,看了一些書、接受了一些支持,不敢說已經完全好,但我開始逐漸理解自己發生了什麼事情,並且在當中有很深的學習,因此想記錄這段收穫。 無私 vs 自私:我是好人?還是個壞人? 我發現自己這陣子的痛苦,來自於我時常在無私貢獻者(selfless givers)和索取者(Taker)兩個模式之間輪迴。 這 2 個概念,來自 Adam Grant 的一本書叫《Give and Take》,該本書區分了 3 個類型的人 1. 給予者(Giver):所謂的利他主義者,
12 min read
如何推坑老媽(長輩)開始運動?

如何推坑老媽(長輩)開始運動?

這個母親節,完成了一些有趣的任務 * 成功 Onboard 老媽人生第一次到健身房:教她如何操作器材、紀錄健身軟體,告訴她之後自己來可以怎麼練 * 成功推坑老媽報名健身課程:確保即使我不在家裡,她還是會固定出現在健身房一段時間,期待她能藉此培養出熟悉和習慣。 而在這之前,我在上半年先成功先推坑了老媽 * 使用 Garmin 手錶,固定上傳運動/健康數據 * 幾乎每週都會運動(健行/超慢跑),進行 Zone2 訓練 為什麼會有這個推坑之旅? 主要是今年剛好家中有長輩過世,過世前大概臥床了 4-5 年的時間。因此該事件,觸發了對健康的注重和思考,希望家人(包含我自己)都可以很開心、健康的過完一生 長壽專家 Peter Attia 有一支影片「什麼是長壽」 (《What is Longevity? | Peter Attia, M.D.》 )提到了一個 Lifespan
6 min read
【跑步與人生】人生第一個 21k —— 2024 花蓮太平洋浪花半程馬拉松

【跑步與人生】人生第一個 21k —— 2024 花蓮太平洋浪花半程馬拉松

Hi 大概在兩週前,我剛完成了人生第一個 13k (渣打馬),而這週末(2024/03/09),我完成了人生第一個 21k 的 2024花蓮太平洋浪花半程馬拉松 4 個月前,其實對於要跑 21k 沒辦法想像,覺得不太可能吧?怎麼會要人類跑 21k ?神經病ㄇ?(說起來,我還是覺得馬拉松是個很荒謬的運動 ^_ ^ ) 所以當時對自己設定的目標是「2024. 3 月花蓮馬(21k) ,可以完賽就好( 10 分速撐 3.5hr),視訓練狀況再提高目標」,只期待自己可以在關門的 3.5hr 時間內滾回終點就好。 而最後,我用平均 8'47分速,約 2 小時 58 分完賽,大概落在總排的後
4 min read
【跑步與人生】人生第一個 13k 路跑

【跑步與人生】人生第一個 13k 路跑

上週日,參加了人生第一個路跑「2024 渣打臺北馬拉松」13k 最後,上週日(2024/02/25),用 8.29 分速,完成了第一次 13k 路跑 回顧一下歷程 * 大概去年10月(2023/10/19 ),第一次用 10 分速跑超過 30 分鐘 * 大概去年 11月(2023/11/24),第一次用 9 分速跑滿 1 hr * 今年 1 月(2024/01/07),用 8.5分速,完成了第一個 10k * 過年期間(2024/
2 min read
與眾不同 Be more original

與眾不同 Be more original

我想去旅行、我很會旅行,但我不知道去哪裡旅行 作為一個新任 manager,幾個月前去上了一堂 leadership 的課程 老師提到,領導者的最重要的任務是三件事 1. 為未來設定一個願景(Vision) 2. 串連並與團隊成員對焦(Align) 3. 激勵(Motivate)團隊成員堅定地往願景邁進 隨即,老師就介紹了一些方法與技巧,告訴大家如何 align 願景與 motivate 他人 。 但此時,我的思緒已經陷入了大哉問 「啊那個... 等等,如果沒有願景(Vision) 該怎麼辦呢?」 問了自己,也還真的不知道怎麼回答 這種感覺,就像一個人知道怎麼搭高鐵、火車、計程車,但卻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去哪一樣詭異,其實也不知道怎麼努力起 這還要有方法嗎?這上課要怎麼教?想去哪裡還需要別人幫你決定嗎? 雖然很奇妙,但這種感受卻又是很普遍的,至少從小到大生活的社會中,我感覺 * 身旁的人們多數很聰明總是能學到很多手段(
13 min read
煮飯只是另一種工程(Engineering)

煮飯只是另一種工程(Engineering)

Hi 大家(第一次用跟讀者說話的語氣,好奇妙) 好久不見,最近 2 個月,我開始喜歡做飯(抱歉,我很容易開始喜歡一樣事情) 但老實說,我以前是一個覺得料理很難的人,最多只會煎個蛋,或是單純把東西「弄熟」,然後有時候還 ok,有時候覺得???這什麼,完全不敢稱自己會煮飯。 喜歡料理的契機:黃金 7 分鐘 直到兩個月前,因緣際會在 twitter 上看到有人分享了「黃金 7 分鐘」的煮蛋秘訣,説只要按照以下步驟就可以得到糖心蛋 1. 把水煮滾 2. 把蛋丟下去 3. 7分鐘後撈起來 4. 得到糖心蛋 我就想「真的 7 分鐘,就可以做出溏心蛋嗎?」 以前總覺「糖心蛋」看似單純,
7 min read
適應輕鬆:變強的關鍵是見好就收(跑步、閱讀、語言)

適應輕鬆:變強的關鍵是見好就收(跑步、閱讀、語言)

💡本篇其實跟要好好呵護喜歡一件事的心:如何培養夢想? 概念差不多 最近覺得「適應輕鬆」是我從《跑者如何以身練心》學到一個很重要的概念(已經第 N 次提到這本書) * 「適應輕鬆」的意思是「不應該要超越你的舒適圈太多,應該待在舒適圈『邊緣』,等這個邊緣『微輕鬆』的感受轉換成『很輕鬆』的感受後,再慢慢踏出去」(我的詮釋) * 作者曾提過:他認為東西方的運動選手比賽成績有很大的落差,主要原因就是 * 東方的選手在「適應痛苦」:他們是「吃苦耐勞型」,他們在痛苦中成長,適應了痛苦後,就追求下一個痛苦,然後再適應它。他們想到「訓練」時,想到要去吃苦、吃課表。當適應了一個課表後,就去找下一跟更難/痛苦的課表。當中確實有很多成長,但當訓練強度愈大,他們潛意識的痛苦和抗拒愈大 * 而西方選手在「適應輕鬆」:他們在輕鬆的邊緣外進步一點,在變強的過程中也感受到愉快,於是他們是真的喜歡訓練,
8 min read
【跑步與人生】人生第一個 10k

【跑步與人生】人生第一個 10k

上週日(2024/01/07),我完成人生第一個 10k 和接近 1.5 小時的訓練,在過程中幾度產生類似心流、冥想的感受,開始可以理解什麼是 ——「我還想繼續跑下去」的感覺 三個月前(2023/10/19),第才第一次用 10 分速跑超過 30 分鐘,我產生了「什麼!我竟然可以跑30分鐘」的不可思議(參考)。三個月後,8.5 分速跑快 1.5 小時,我產生的是「什麼!我竟然跑了10k 而且還想跑」的不可思議。 對很多人來說,10k 是很簡單的事情,像是當每次看到跑班同學的輕鬆跑(Easy Run)是 7 分速甚至
4 min read
運動力學:跑步、腳踏車、游泳

運動力學:跑步、腳踏車、游泳

💡紀錄來自《Pose Method 鐵人三項技術全書》&徐國峰教練講座的分享的 note,覺得運動力學真的很美,但還沒消化完,先筆記起來再慢慢咀嚼 重力、支撐、體重轉移 * 體重其實並不是定數,而是「變數」,體重由三件事影響「重力、質量、支撐」 * 當缺乏重力的時候,不會有體重 * 例如:宇宙沒有重力,太空人沒有體重 * 當加速度變化時,體重會變化: * 例如:正常 60kg 的人受重力影響,體重 60,但是當他在跳躍做加速度運動時,體重會變化 * 當缺乏支撐點時,不會有體重 * 例如:一個人從天而降,缺乏支撐點,沒有體重 * 當支撐點轉移時,體重會變化 * 例如:坐著的時候體重在腳、屁股,但站著的時候體重會轉移到腳下 * 當質量愈高,體重愈大 * 例如:一個
6 min read
要好好呵護喜歡一件事的心:如何培養夢想?

要好好呵護喜歡一件事的心:如何培養夢想?

許多人的夢想只是「用來說的」 最近聽了一個 Podcast EP419 布萊恩的直言不諱:原來很多人的夢想,只是個粉紅泡泡,認真你就輸了! * 這集 Podcast 的主持人分享:經常有人找他興奮的分享點子,但是當他真的給予實務建議時、分享心得,許多人反而會生氣、越躲越遠。 * 最後他的體悟是:他覺得很多人的夢想不是用來實踐的。只是是用來享受「描述夢想時,那個美好和閃亮狀態的自己」,他們只是想擁有那個新的身分和狀態,但並不想經歷那個過程。 * (這集很有趣,可以聽一下) 我覺得很可以想像這個描述,以前寫的這篇 《惡血》與慈善:謊言還是使命? 就提到大騙局 Theranos 創辦人荷姆斯(Elizabeth Holmes)就是這樣的人。 * 「《惡血》中的很多受訪者表示,他們跟伊麗莎白互動的時候,完全都不覺得她在說謊。當說到跟測試無關的事情,她表現的很狡猾和不配合,但當聊到「醫療資訊權的平等」時,她展現出無比的興奮和熱情,強烈的希望能夠改變世界。那個信念的能量,讓投資者、
10 min read
人是否該有慾望與目標?

人是否該有慾望與目標?

💡心得延伸至一些我在讀《跑者如何以身練心》很喜歡的概念&筆記 慾望是「助力」還是「阻力」? * 「慾望到底是不是好事?」這是一個很有趣的主題,也是我一直思考許久的議題 * 有時候我認為慾望是「好的」,因為我認為人要對一個目標有「強烈的執著」才能完成一些偉大的事情,許多偉大的創新、創業、文學作品,背後都有著個人強烈的偏執和意志(例如:從 0->1 提到的 「樂觀確定主義」,就是人們對於未來有一種「確定」或「慾望」,參考:我個人所希望的未來是確定性(determinate)的) * 但有時候我認為慾望是「不好的」,因爲慾望讓人痛苦、讓人迷失,因此佛學或很多宗教強調去「我執」,我們不要的過多的讓內心的執念跟世界碰撞,投以太多的「應該要」,這樣最終會讓自己受傷。 * 這兩種對於世界觀,我一直找不到答案,並通常是跟著情境不同,會產生不同看法 * 當我感受到痛苦時,
9 min read
【跑步與人生】原來我是短跑選手

【跑步與人生】原來我是短跑選手

在跑步當中,算是讓我體驗到很多人生的道理,其中最近一個比較大的發現「原來!我是個短跑選手!」 * 物理上,我真比較擅長短跑,小時候是班上 100 公尺前 1-2 名,還參加過學校內的田徑培訓,病代表學去校比賽(雖然最後我們那屆,在初賽就被都刷掉惹XD)。但我很討厭長跑,每次測驗 800 /1200 公尺 ,就會覺得痛苦。 * 工作上,我也是個短期爆發比較強的人 * 如果想要做一件事情,就會立刻行動 * 如果開始做一件事,就會想要一口氣做完 * 但缺點是短期內會衝太快,或是短期太投入在一個工作項目中,容易覺得很累 直到開始接觸到慢跑,我體驗到要跑得長久(像是單純只是要跑完 1hr 而已),最重要的是「維持心律」和「配速」 * 要時時去看錶,確認自己的身體狀況,確定自己沒有超速 * 心律如果過高的話,就要慢下來 * 心律太慢的話,就可以稍微加速 回到工作中,我體驗工作中的「配速」
5 min read
跑步入坑指南:影響我開始跑步的優質內容(持續更新)

跑步入坑指南:影響我開始跑步的優質內容(持續更新)

💡紀錄一些我當初怎麼入坑跑步&一些相關的學習資源&未來想看的內容 前言 * 我是從小到大超級超級討厭跑步的人,就很難想像有人可以跑什麼馬拉松 * 但是在 2023.10 月意外開始入坑跑步這個領域,雖然也沒過多久,但該篇文章想整理一些從入坑道最近陸續接觸到的學習資源&一些心路歷程&未來想要看的內容,主要目的是讓自己找資料方便 XD 階段一:認識到 Zone 2 訓練,發現原來自己也有能力跑步 河正宇,走路的人 * 其實這是 2022 年就看過的書,跟今年(2023) 對跑步的興趣比較沒直接關係,其實就是一個韓國明星在講自己一直走路的故事 * 雖然很想吐槽這也可以寫本書(?),當時還是啟發我了可以盡量走路,算是先奠定自己對走路的喜歡(或不排斥),今年才有機會進階到跑步 張修修, 一次弄懂 Zone 2 訓練、低心率、超慢跑,讓你提高燃脂效率又長(YouTube) * 真正 2023 年啟發我入坑跑步的影片,因為該影片才知道有一個運動區間叫 Zone
10 min read
2024 馬拉松(體能)訓練計畫與運動筆記(持續更新)

2024 馬拉松(體能)訓練計畫與運動筆記(持續更新)

💡馬拉松訓練計畫,每週回來更新訓練結果、心得 目標 * 大目標: * 主要想訓練體能(訓練粒線體、提升有氧耐力), 4 個月內在相關健康 / 運動數據上都有顯著提升。 * 2024 上半年目標: * 2023. 12/18 - 2024/01/-7 參加跑步銀行 5421跑者幼幼班,每次跑5K+,每週跑4天+,堅持3週不間斷活動 * 2024. 1月從 7.5 分速撐不到 15min(2023. 11. 20 紀錄)跟不上同學,到 7.5 分速可以變成輕鬆跑,可以跟上同學(高期許?) * 7.5 分速有從 無氧耐力區 推到 乳酸閾值強度,離輕鬆跑還有一段距離 * 2024.
16 min read
【跑步與人生】我喜歡巨人,因為它殘酷的寫實
跑步與人生

【跑步與人生】我喜歡巨人,因為它殘酷的寫實

💡小心,整篇都有暴《進擊的巨人》的雷 最近休息時間很喜歡一直看 Youtube 木棉花的《進擊的巨人》 我最喜歡《巨人》的地方,是因為它擁有一個很「注重現實(科學)」的世界觀,而不是個單純很唯心主義的故事。 會說「科學」,並不是指說巨人在地球上真的存在(說不定有?),而是在漫畫中,很多劇情的發展都是基於巨人世界觀中的「現實/科學」在發展,而不是所謂「角色的主觀內心世界」(唯心主義) 「意志力」不是突破困境的條件,科學才是 在巨人的故事中,很多的「突破困境」都跟過人意志力沒直接關係,而是角色剛好「滿足了某種巨人世界觀中的現實條件」 舉例來說 1. 在巨人世界觀中,變成智慧巨人的條件是——「吃掉過智慧巨人 +有強烈的目標意識+ 流血受傷 」 * 在故事中,主角艾連在加入調查兵團不久,馬上被闖進城牆的巨人吃下肚。 * 在過程中,他內心有很多不甘心和憤怒,有很強烈「
10 min read
【跑步與人生】第一堂跑班心得:「那天,人類想起了被跑步支配的恐懼」

【跑步與人生】第一堂跑班心得:「那天,人類想起了被跑步支配的恐懼」

前情提要 之前,受到 Zone 2 訓練法的啟發(詳見:原來是我以前跑的太快了),我意識到我會這麼討厭跑步是因為——「我以前真的跑太快」。 所以我開始對跑步和跑步的科學感興趣,看了許多的書,像是《漢森初馬訓練法》、《跑者都該懂的跑步關鍵數據》(超級推),同時也看了 Peter attia 、Andrew huberman 跟有氧、心肺、Zone2 鍛鍊相關的研究,也自己斷斷續續練習了 1 個多月。 因此野心勃勃的我,在年底報了人生第一次的跑班,決定要來更系統化的學習這件事! 上課前,我的心情就像是這樣——「人類的反擊要開始呢!」「我要攻克跑步巨人!」 結果,實際上課時的我 ——沒錯,一點也不正面,我被跑步巨人電慘 XD 第一次上課,除了一些動作練習,總共就就進行了 2 次簡單的慢跑 * 第一次:用 7 分速(
6 min read
管理學筆記:沒有評估,沒有專業

管理學筆記:沒有評估,沒有專業

最近一直想一些跟 Management 相關的心得,但先打個預防針,我真的超廢,所以就只是整理的心得筆記:) 人類是一個黑盒子 其實比起說 Management ,我更想要談的是「跟人相關工作」 我覺得工程師,要擔任管理(跟人相關)工作的第一個挑戰,就是要適應「程式」跟「人」的差異——「程式跟人有什麼差異呢」? 首先,程式和電腦是一個很規格化的物件,就算是不同電腦,行為都是一樣的 * 同一種程式語言的語法、運作方式都是類似的 * 會有人把文件寫好,告訴你跟電腦怎麼溝通,可以清楚遊戲規則 * 如果有 error ,電腦也會給予清楚的提示,告訴你為什麼有問題 但人不同,人是一種風格多變、規格迥異(?)、需求非常多樣化的生物 * 每個人需求和狀態,甚至內在運作的方式都不同 * 你不會一開始就拿到文件,知道遊戲規則是什麼,知道他怎麼運作 * 如果有 error,你不一定會很清楚的看到提示。當然有些人比較很好懂、直接,但也有很多人很隱晦,但不管如何都需要你細心觀察。
17 min read
那些重要不緊急的事情

那些重要不緊急的事情

💡受到 Owen 部落格的啟發,希望自己可以更自由 / 不完美主義 / 零散地記錄自己的想法(雖然我覺得還是不小心花太多時間了@@) 在任務管理上,有一個很俗爛的艾森豪矩陣(Eisenhower Matrix) ,將事情分為四象限 1. 象限一:重要且緊急(例如:期末考) 2. 象限二:重要但不緊急(例如:健康飲食) 3. 象限三:不重要也不緊急(例如:去吃某個別人推薦感覺不錯的餐廳) 4. 象限四:不重要但緊急(例如:朋友臨時邀約去玩) 多數時候,在任務管理上,會認為要優先處理「重要緊急」,然後是「重要不緊急」的事情 但之前在讀 Stephen Covey 的 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(
10 min read
餘裕和自由:功成名就的陷阱

餘裕和自由:功成名就的陷阱

最近很喜歡一個工具叫 沈浸式翻譯,簡單來說就一個可以提供英文/中文的對照翻譯的瀏覽器 extension,是最近大幅提升我吸收學習效率的工具。 基於好奇,我找到了沈浸式翻譯 的開發者 Owen 的部落格(很喜歡研究那些我喜歡的軟體背後的開發者的故事,好奇他們如何做出這樣的作品)。 其中——關於「注意力」這件事讓我有很多共鳴 努力工作的陷阱 在 Owen 的自我介紹中,他說他追逐不是財富自由,而是「注意力的自由」 注意力自由并不意味着我们完全不会收入,恰恰相反,只有注意力自由之后,我们才能发挥真正的创造力,没有边界的探索任何事情。而且,在这个过程中,我们非常有可能获得一些未知的财富。即便 10 年过后没有获得任何财富,在经历 10 年的闲暇时间之后,我们一定在各方面都成为了一个更好的自己,从而拥有更多的能力去做任何事情。 我知道整个世界都是建立在工作伦理上的,所以我以前也会对闲暇时间感到焦虑,浪费。但是在经历过大公司,独立开发者,创业公司的阶段后,我现在可以对闲暇时间表达最强烈的赞美,如果我有公司,我会聘用那些有幸拥有过更多闲暇时间的候选者,对我自己而言,
9 min read
【跑步與人生】從討厭跑步到開始跑起來的起點 —— 「原來我以前跑的太快了」

【跑步與人生】從討厭跑步到開始跑起來的起點 —— 「原來我以前跑的太快了」

💡附上心得分享內容: ・【微分享】Zone2 Traning:跑步的生理學 (公司的相關心得分享影片) ・怎麼會有人在愛跑步?/馬拉松這種活動證明了人類的荒謬性 /從討厭跑步到開始進行Zone2 訓練,然後開始跑步的歷程 (Podcast 的分享) 如果有理解錯誤,歡迎回饋~ 我很討厭跑步,時常覺得很喘、很累,看別人可以連續跑 1小時甚至好幾小時的馬拉松,時常覺得很難以置信。別說 1 小時,我可能連 15 分鐘都辦不到,覺得自己缺乏意志力。 但最近連續好幾天,成功用 Zone 2 的狀態(一個稍微有點喘,但可以正常說話的活動強度)騎車或快走回家。 我開始思考,是不是其實可以用同樣的體感來跑步。 因此今天在走回家的半路上,嘗試跑了起來,並時刻用 Garmin 手錶確認心率、呼吸不要飆太高,如果不小心心率飆升的太高、呼吸太喘就要趕快降速。 為了維持心律,那個速度超級慢,慢到幾乎覺得「我快走應該差不多快了吧?
5 min read
我個人所希望的未來是確定性(determinate)的

我個人所希望的未來是確定性(determinate)的

最近我的困惑,都是關於「目標」、「觀點」這件事 兩眼無光的大人? 上個月,大學好友慈慈從國外回來,一起吃晚餐然後去買飲料。 當時她剛從研究所畢業,準備進入職場工作。 作為職場新鮮人,她問了我這個已經在工作的人的想法作為參考依據 「你現在五年目標、十年目標是什麼?」 我對這個問題很驚訝,因為我意識到這確實是我剛畢業時會想,然而卻是現在不會想的問題 我直覺的說「沒有,因為覺得現在的我,都已經正在做我想做的事情了。」 她開玩笑的說「你也成為兩眼無光的大人了嗎?」 我覺得很好笑「欸?這個角度好像也是?」 確實我沒有明確的時間目標,但也我自認沒有虛度光陰。甚至回顧起來,現在的我做到許多幾年前的很難想像會做到的事。我確實朝著各種想嘗試、我更有興趣、更擅長方向前進,但背後確實沒有一個具體或終極的目標和意義。 但不知為何,對於這個自認沒有虛度光陰、一直在往前進的自己,為什麼還是覺得會有點怪怪的? 個人觀點 vs 眾人觀點? 另一個是煩惱是,開始擔任偏 Manager 工作後,我時常迷失在多重觀點之下。我時常覺得他人的觀點很有道理,然後被 A
14 min read
上古捲軸好玩

人生是一場第三人稱視角(Third Person Point of View)的遊戲

之前在一個分享會,聽到一個前輩分享自己擔任主管的學習是「讓自己變得冷血,用解決問題的導向看問題,而不要讓情緒影響自己」。當時,內心覺得有點的不認同,因為我覺得「情緒」很重要,不管是理解自己的情緒,或是同理他人的情緒都是重要。 然而,最近偶爾因為一些挫折、對自己不滿,並沈靜在負面情緒當中時,我開始理解,或許他說的冷血不是冷漠,而是一種「退後」。 YC 的 Partner Daniel Gross 在 《How to Win》 也講過類似的話,他建議每個創業者都要學會:「跳脫第一人稱的方式感受情緒,改用第三人稱的體驗情緒」(Experience emotions in the 3rd person)。 舉例來說,當挫折發生時很感到難過時,並不是「我很悲傷」,而是「我發現(觀察到)我在經驗悲傷」。 用「第三人稱」的方式去體驗那個情緒,
4 min rea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