外商溝通奇淫巧技與金手銬
今天聽 G 社工程師分享,一些在外商溝通的奇淫巧技和工作困境
如何讓老闆知道自己的價值?
有人問到「自己工作做的要死要活,但老闆不知道自己在幹嘛該怎麼辦?」講者就分享2 個技巧
- 假討論,真炫耀:以討論專案的名義,去跟老闆請教,但實際上是希望對方知道自己在做什麼
- 假邀請,真炫耀:對於有些大老闆,由於關係比較遠,直接請教/討論自己的專案,可能不是很適合。這時候,就會邀請對方會議上給 keynote,請他分享一些主題;但實際去在他前面的環節,安排報告一下自己部門的一些 achievement XD
聽完覺得.... 哇靠,真的沒想到。
但以上的「假討論/邀請」開玩笑的成分居多,大家還是可以認真地請教老闆&邀請老闆來分享喔:)
如何跨部門合作?
有人問到「在大公司,不同部門可能都有自己的目標&在意的事情,溝通或是發起合作時,時常石沈大海,該怎麼辦?」、「應該怎麼發起跨部門合作專案比較好?」
講者分享:總之就是要先「收集資訊」,理解不同部門在意的 KPI 是什麼,再伺機而動
但在不同組織類型,做法不同
- 扁平行的組織:
該類型的組織基層成員,有比較彈性自主決策能力,能自己決定是否要合作&幫忙。在這種類型的組織,就可以直接去理解潛在合作成員的需求,並且看是否有合作空間。
但如果彼此都不熟悉,建議一開始不要太有目的性,可以先找人一起吃飯、喝咖啡,建立信任。多認識對方或對方部門的境況、有什麼在意的目標,然後如果對方剛好有提到相關的事情,再把話題倒到可能的合作上,說「欸如果這樣…我有個想法…」藉機發起合作。 - 階層型(hierarchy)/樹狀型組織:
這類型的組織基層成員,就算有意願幫忙,但由於彈性比較低,還是比較需要先遵照老闆的 priority 為主。在這種組織類型,就比較是需要「先說服老闆」,讓老闆出去跟其他部門老闆喬一下,然後在至上而下的發起合作。
這種情境依然需要收集資訊,只是變成老闆要幫你做這件事,讓老闆出去談心(?),去關注其他部門的老闆在意的事情,然後說服對方老闆可以一起合作。
外商的金手銬
講者說他年輕時,他的老闆曾跟他說「建議人年輕時,不要太早進外商」。他當時不太理解為什麼,是隨著在外商待的時間愈久才愈懂。主要幾點
1. 由奢入儉難:
這比較好懂,因為年輕時就太習慣享受外商的福利(報帳/假期/免費午餐/補助...etc),所以之後要回去小公司/台商就比較困難。
2. 學習的技術不通用:
大公司有許多自己內部的技術或是工具。工程師可能好不容易學會這些技術,但去外面發現不通用,結果又對外面流行的技術不熟悉,因此就陷入困境。
這個問題,我之前也有聽過其他工程師分享。但我想這某種程度是一種「必要之惡」。因為當一個大公司規模夠大,並在一個領域走的「夠前面」時,本來就很容易遇到一些「別人沒遇過」的「陌生問題」。
例如,Google 這樣的公司第一次遇到好幾億流量等級的問題時,可能根本沒有前人的經驗可以參考(因為一般公司不會遇到這樣的問題),所以這就導致他們時常會需要靠自己發明新工具、框架、技術,來去應對這樣的奇怪的新問題。但因此內部工程師,在學會這些技術/工具後,去外面沒有對應的情境可以使用(只有雞可以殺,用不上牛刀 ;牛刀只有老家有,拿不出來XD)
但反過來說,好消息是,這樣的大公司,通常比較不會在意面試者過去會什麼語言/框架/技術,只要可以證明自己會寫程式,有一定的解決問題&溝通能力就好,因為反正進去都要重新學。而這也體現在許多外商面試,比較多考面試者 leetcode ,並藉此觀察面試者的 Problem solving & Comminication 能力,比較少問一些具體的框架/技術問題。
相反的,許多的新創/小公司,就會比較在意面試者的具體會哪些麼語言/框架/技術,在意面試者的「即戰力」,希望對方真的會使用 React / flask... 之類的技術並熟悉框架的功能。面試時,也很常問更多框架使用經驗,並且問比較「實」的技術問題。
3. 分工過細:
隨然在大外商,確實做的是「全球規模」的事情,但相對的分工也非常的細,導致在離開該間公司後,外面市場沒有對應的職位。其實跟前一點很像,當公司規模夠大,就容易遇到一些「別人沒有」的需求&問題&煩惱,因此對應該需求的職位內容,很可能也因此太 specific。
因此,在外商也不全然是美事。隨著年資被持續墊高,工作內容、能力卻可能跟市場脫節後,此時就很容易擔心出去外面找不到內容類似&薪資水準一樣高的工,逐漸被「金手銬」鎖住而不敢離開,同時開始擔心自己會被裁員,再也變成不是公司需要你,而是自己很需要公司。
因此結論是不論是待在哪裡,都要好好思考:
- 下一步職涯想要做什麼?
- 現在可以培養什麼可以遷移的能力?
好好想清楚自己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,並訓練自己長出對應的肌肉與能力,才能擁有真正的自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