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什麼我們需要創作、需要想像?

為什麼我們需要創作、需要想像?
Photo by russn_fckr / Unsplash


最近上劇本分析時,在分析角色時,老師會鼓勵我們要有想像力、要去創造。例如思考:

  • 角色的個性是什麼?她的目標、慾望、恐懼是什麼?
  • 她跟其他人的關係是什麼?會怎麼跟他人互動?
  • 她平時會穿什麼?會怎麼走路、怎麼進場?

藉此塑造角色,並且跟彼此討論。

雖然問的問題一樣,但是大家對文本的解讀都很不同。

以《女僕》這個劇本來說:

  • 有些人覺得,僕人跟夫人的先生有一腿;但其他人覺得,僕人只是單戀先生,先生沒有喜歡她。
  • 有些人覺得,夫人很心機,把女僕玩弄於鼓掌;但其他人覺得,夫人只是嘴壞了一點,但她很無知,是個天真的貴婦。


在討論中,就會發現,雖然是同一個劇本,卻有很多不同版本的角色與詮釋。

但同時,我內心也有一個很困惑、很不安的感覺。

我在想「為什麼我們要自己在這邊討論?」

上述的這些問題,不是問作者就好了嗎?

  • 女僕有沒有跟先生有一腿,這作者不是應該知道嗎?
  • 夫人究竟是心機女,還是刻薄天真,這作者不是應該知道嗎?

當然,如果作者過世就沒辦法(像是《女僕》作者尚.惹內,確實是過世了啦!);或是也可能問了,發現作者其實也沒有想那麼多。

但假設、假設、假設作者還活著,也有想清楚呢?


那我們在這邊自己詮釋劇本,仍然會是一個合理和正確的方式嗎?

作者已死


後來,老師稍微提到劇本跟文學的讀法是類似的,都有「作者已死」的概念。意思是,當作者把劇本寫完時,劇本就不在是他的了,作者的意見不再重要,它就是一個獨立的作品。

回家後,我看到朱宥勳的頻道介紹了「意圖主義」汗「反意圖主義」

1、意圖主義:認為會需要在意作者的想法,因為作者創作時一定有他的意圖,如果一個作品無法正確傳遞、溝通作者的意圖,那這個作品就失去他的意義。

2、反意圖主義(所謂的「作者已死」):認為不要管作者的意見,作品是獨立的。然後朱宥勳就提到,文學圈比較偏向「反意圖主義」,支持的主要理由包含

  • 作者可能找不到,或是意見不牢靠:作者可能已經死了,只能通靈。(像是《女僕》的問題,只能通靈問尚.惹內),或是可能作者還活著,但因為各種理由改變了想法、說出違心的想法。
  • 作品應該要獨立:如果一個作品,還需要靠作者出來解釋才能被理解,那它就不是個能獨立運作的作品。表示寫的不夠好,才要作者出來補充一堆,很多作家也不願意做這件事。
  • 歧異可以豐富作品:很多時候,一個作品可以引發共鳴,是因為它容許各種人,產生各種詮釋、投射。當讀者自己想出了一個作者沒想到的意涵,那就豐富了作品的內涵。

我覺得影片講得很好。看完後,我有更理解,為何許多創作者會支持「作者已死」。

但要擁抱作者已死,我內心還是覺得有點困惑和不安

如果作者已死,那導演呢?

所以,我近一步問了老師,另一個很類似的問題

「如果一個戲劇中,導演很有想法的話,那演員的創造力還重要嗎?」

ok,作者確實可能已死,但導演一定還活著吧?

而如果一齣戲中,導演已經對角色很有看法,例如:

  • 導演覺得女僕就是跟先生有私情
  • 導演覺得夫人就是很心機

那演員在這邊討論、詮釋角色要幹嘛?

老師聽了這個問題,就分享了一段很讓我印象深刻的話

「確實,在課堂上,雖然很鼓勵學生要有創造力。但在實務上,導演的詮釋權、主導權還是比較大一點。」

「所以,演員揣摩出的角色個性、說話方式,確實可能跟導演想的不一樣。雖然過程可以互相討論,但最後通常還是尊重導演的判斷,以導演的決策為主。」

「因此,對於一個演員,我們會去評價他的演技,但對於一齣戲的成敗、詮釋好壞、有創造力與否,通常我們歸給導演。」

「但回到『導演很有想法,演員的創造力還重要嗎?』這個問題,我的答案仍然是『重要』—— 因為你『創造』,是因為你『喜歡』創造,而不只是因為你要服務導演。

「你的創作當然會影響導演,作為一種參考和可能。但就算不被採用,作為一位演員,你光是可以不斷在思想、肢體……等各種面相,不停的去想像、創造,去超越自己、突破自己的極限。那長久以來,你一定會為自己感到很驕傲。」

而這一切的創造都是為了你自己,跟導演沒有關係。」

我其實沒有真的在 care 作者的意見

回到「作者在想什麼真的重要嗎?」

或許重要吧,如果這就是我內心真實的需求和好奇,那當然就去問吧。

但老實說,我真的有這麼 care 作者的想法呢?我這麼想要詮釋出作者內心版本的《女僕》嗎?

我認真問自己後,發現其實不是,真正問題的核心是

  • 我其實不敢相信自己具有創作的「資格」和「權力」
  • 我其實不敢相信自己的創作是「對的」

正是因為,我不相信自己有創作的權力跟能力,所以我才很需要確認作者的聲音,來證明自己是對的。

我們願意創作,是因為我們喜歡

回到生活當中,雖然在家庭裡、課堂上,家長和老師都會鼓勵大家發揮創意。但進入了社會,在工作中、群體中,我們卻也很可能失望的發現,就算提出自己想法,我們也很可能不是那個最有決定權的人。

此時,這個問題其實就變成「如果群體的權威(老闆 / 老師 / 領導者)很有想法,那我們的創造力還有意義嗎?」

這時候,就會想到老師說的

我們願意創作,是因為我們喜歡,而不只是因為我們要服務別人。

這一切的創造都是為了你自己,跟其他人沒有關係。

雖然不斷提出自己想像,確實很可能遇到各種阻礙。

但如果能在這樣的過程中,不斷的成長,不管是在發想、提案、執行、說服、影響他人......的過程中,都讓自己有所學習、超越極限。透過一次次的練習,讓自己更有能力實踐內心的想像。

那總有一天,一定能成為讓自己很驕傲的人吧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