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生是一場第三人稱視角(Third Person Point of View)的遊戲
之前在一個分享會,聽到一個前輩分享自己擔任主管的學習是「讓自己變得冷血,用解決問題的導向看問題,而不要讓情緒影響自己」。當時,內心覺得有點的不認同,因為我覺得「情緒」很重要,不管是理解自己的情緒,或是同理他人的情緒都是重要。
然而,最近偶爾因為一些挫折、對自己不滿,並沈靜在負面情緒當中時,我開始理解,或許他說的冷血不是冷漠,而是一種「退後」。 YC 的 Partner Daniel Gross 在 《How to Win》 也講過類似的話,他建議每個創業者都要學會:「跳脫第一人稱的方式感受情緒,改用第三人稱的體驗情緒」(Experience emotions in the 3rd person)。
舉例來說,當挫折發生時很感到難過時,並不是「我很悲傷」,而是「我發現(觀察到)我在經驗悲傷」。
用「第三人稱」的方式去體驗那個情緒,把情緒當作是一個回饋。就像是打電動一樣,我們知道自己被魔王壓著打,但是那個扣血的疼痛你不用當真,而是可以用抽離、冷靜的的方式俯視自己的遭遇,全盤思考在這一關遇到什麼問題,可以怎麼調整策略讓它變好。
所謂的「情緒」(遊戲中的扣血),就只是一個線索和提醒,告訴自己可能哪裡不對勁,讓我們可以反省和調整策略,但不需要過度認同它。
會有這個反省,是因為察覺到,我容易仗著覺得「情緒很重要」,就覺得我有一種任性和特權,可以放任情緒主宰我「什麼都不做」或是相反「做任何我想做的行爲」。
但當這樣回應情緒時,可能又會一次次發現,讓情緒主宰並不會讓我變得更好,反而可能會讓自己後悔、失望,更討厭自己。
我就像是個任性的玩家,明知道這樣玩會死,但還是任由角色做出同樣的行為,然後一次次在同一個關卡死亡。
當我沈溺於情緒時,通常是因為內心被「我應該/不應該如何」或「這世界應該/不應該如何」的想法佔據,而當現實不符合這樣預期時,就會覺得憤怒或難過。
但實際上,「應該」本身就是個非理性信念,這個世界從來「沒有應該」怎麼樣,只有「現實」(行為->後果)是怎麼樣。
現實就是現實,接受一切好的、壞的都可能發生。然後接受我的情緒,並不影響這個世界,只有「我怎麼行動」才可能有一點機會造成一些改變。盡快認清現實,調整行為並且迭代,是唯一能做的事情。
所以,我想並不是情緒不重要,而是怎麼回應情緒也很重要。
不需要否認情緒(而忽略它帶來的線索),但也不要過度認同情緒。就是接受它存在,觀察它怎麼樣會來、怎麼樣會走。
然後藉由這樣個觀察,調整行動策略,再觀察看看會怎樣不同。
- 是被怪物改用另一種方式打敗了呢?
- 還是反而觸發新劇情了呢?
觀賞它、享受它 ——因為這就是一個第三人稱的遊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