管理學筆記:沒有評估,沒有專業

管理學筆記:沒有評估,沒有專業
Photo by Glenn Carstens-Peters / Unsplash

最近一直想一些跟 Management 相關的心得,但先打個預防針,我真的超廢,所以就只是整理的心得筆記:)

人類是一個黑盒子

其實比起說 Management ,我更想要談的是「跟人相關工作」

我覺得工程師,要擔任管理(跟人相關)工作的第一個挑戰,就是要適應「程式」跟「人」的差異——「程式跟人有什麼差異呢」?

首先,程式和電腦是一個很規格化的物件,就算是不同電腦,行為都是一樣的

  • 同一種程式語言的語法、運作方式都是類似的
  • 會有人把文件寫好,告訴你跟電腦怎麼溝通,可以清楚遊戲規則
  • 如果有 error ,電腦也會給予清楚的提示,告訴你為什麼有問題

但人不同,人是一種風格多變、規格迥異(?)、需求非常多樣化的生物

  • 每個人需求和狀態,甚至內在運作的方式都不同
  • 你不會一開始就拿到文件,知道遊戲規則是什麼,知道他怎麼運作
  • 如果有 error,你不一定會很清楚的看到提示。當然有些人比較很好懂、直接,但也有很多人很隱晦,但不管如何都需要你細心觀察。甚至,有時候後他表達的問題 ,跟實際的問題根本不一樣(但他也不是故意騙你)

對於「人類」,你沒有文件可以閱讀,沒有清楚定義的規則,相反的—— 人類更像一種「黑盒子」

你需要各種 input (對話)/ output(看反應),透過「逆向工程」各種去觀察、去分析、去實驗。最後找出人的本質。

因此我覺得「跟人相關」的工作:最重要的不是什麼技巧、什麼話術 ,而是—— 你的「評估能力」

所以你的評估(assessment)是什麼?

很印象深刻,大學的時候,曾在學校一堂叫 CTPS(解決問題理論與實務)的課程擔任助教,協助帶小組,幫某個外部企業做專案。

當時,小組非常努力,除了上課之外,還花了很多時間跟業主的開會討論,然後小組自己當然也要自己開會討論、準備簡報...等。除此之外,有段時間,他們還在台灣去不同縣市東奔西跑去進行訪談。一週可能投入了十幾個小時(或幾十?)在專案上,導致到中後期,開會時個人感覺都很疲憊、精力耗盡。

當時,我跟另一個助教看到大家的精神如此低迷(?),完全沒有一開始修課時的野心勃勃(?),我們就焦急的一直鼓勵他們,跟他們說「你們真的做得很好」、「老師/業主對他們很讚許...」等等,但好像都沒有什麼效果,大家依然感覺能量低落。

於是,我就跑去問我的 Mentor ,說「我該如何鼓勵我的小組比較好?」

我的 Mentor ,聽了就反問我說

「你覺得他們的問題是什麼?」

「你覺得他們的問題真的是『需要他人的鼓勵嗎』?他們不知道自己很棒嗎?還是......他們就真的是累了?」

——「所以,你的評估是什麼?」

我覺得這句「你的評估是什麼?」,真的直接打醒了我。

  • 對欸!他們真的需要鼓勵嗎?他們有不知道自己很棒嗎?(我猜應該知道,畢竟老師/業主/ 我/ 另一位助教,都有講過了。)
  • 要說問題是什麼,最直接的,就是他們 burn out 了,他們不是需要更多的鼓勵,再多的鼓勵也無法取代好好的休息。
  • 更進階的,他們需要工時管理,或是更源頭的——他們需要「期待管理」
    • 需要學習如何平衡「自己的工時」 vs 「業主&老師的期待&甚至是自己的完美主義。」

那一次帶領的經驗讓我意識到 ——面對人的問題,每次都要問一下自己「你的評估(assessment)是什麼?」

我覺得「錯誤的評估問題」是「跟人相關工作」最容易遇到的挑戰和錯誤

  • 你以為問題出在「溝通不夠清楚」,但其實真正問題是「信任基礎不夠」
  • 你以為大家需要的是「激勵 / 更積極」,但其實真正的問題是「啊幹!時間就不夠」

在人的問題上,我們常常搞錯問題,然後進行錯誤的介入。

關於「個人」:所以要怎麼領導他人?

「只有正確的評估,才能正確的提供介入」—— 有個領導模型「情境式領導(Situational Leadership Model )」,就很精準的表達這件事。

「情境式領導」是在說——根據一個人的技能(Skill)跟動機(Motivation)的程度能力不同,每個人需要「領導風格」也不同。

1.針對「低技能、高動機的」的人,需要「指導性型領導 (Directive Leadership)」

  • 職場新鮮通常人會是這種,他們野心勃勃、精神奕奕(?),準備為公司好獻出他們的肝惹(?)。這時候他們對於工作的動機很高,只是工作技巧不純熟。
  • 因此 Manager/Mentor 需要做的事情:
      • 拆解他的工作方式,幫助他知道如何更好的完成工作,
      • 某種程度需要 Micro Management 帶他手把手完成每個環節
  1. 針對「低能力、低動機的」的人,需要「教練式領導 (Coache Leadership)」
  • 這是一個工作者最 「嗚嗚 QQ 」的狀態,他既不擅長他的工作,又也沒有熱情想要學。可能已經要放棄人生、準備安靜離職了
  • 這時 Manager/Mentor 需要做的事情:了解他怎麼會低動機,是不是真的把他放到一個他很不擅長/不喜歡的專案,或是真的就是招錯人。
  1. 針對「高能力、低動機的」的人,需要「支持型領導 (Supporting Leadership)」
  • 這可能好發在
    • 一個高功能但低自信的人,一個很有能力,但就是「對自己沒自信」的人,所以不太敢去嘗試和冒險
    • 或是一個高功能很任性(?)的人,一樣很有能力,但是可能對該事情比較沒興趣,動機比較低
  • 這時 Manager/Mentor 需要做的事情:
    • 針對「沒自信」的人,就是給他愛的鼓勵!大吹特吹!幫助他看到自己過去做得多好!做到了什麼成就!
    • 針對「沒興趣」的人,協調看看有沒有機會調整任務,可以符合他的熱情
  1. 針對「高能力、高動機的」的人,需要「授權型領導 (Delegative Leadership)」
  • 這是一個成熟工作者最佳狀態,也是主管最爽的時候ㄌ!
    • 「耶,不用管,就咻咻咻的完成很多事情」
  • 這時 Manager/Mentor 需要做的事情:只要確定大方向不會歪掉,然後放手讓他去做,不要管太多(反而不要 Micro Management)

總之,針對不同類型的狀態,需要不同的處遇、應對方式,沒有一個完美的解法&一個一定可以&一定不行的方法。

許多人可能不喜歡 Micro Management ,但是

  • 對於一些新手來說,卻反而很需要別人手把手帶他做。不然他整個走歪掉,最後還是要砍掉重練,給他大方向的東西讓他發揮,他反而會覺得「我是誰?我在哪?我怎麼在這裡?」
  • 對於能力成熟的人來說,這種做法反而讓人壓力大,或是要讓別人跟你解釋很多浪費時間,人家就會覺得「好煩、好煩,滾!」

(啊Manager 好難!)

但不管如何,這個的前提都是——「你怎麼評估一個人在哪個階段?」

—— 錯誤的評估,會導致錯誤的效果

關於團體:團隊績效不好該怎麼辦?

聊完個人了,那團體呢?團體也要評估,錯誤的評估會導致對團體錯誤的介入

哈佛商學院教授/ 心理學家 Amy Edmondson ,根據以下 2 個維度,定義了「團隊」的不同狀態

  • psychological safety (心理安全感):當團隊成員團隊「心理安全感」愈高,表示成員愈可以自在地做自己(表達看法、意見、觀點),不會害怕被批判或是拒絕。
  • commitment to excellence(追求卓越/ 當責) :當團隊成員「追求卓越/ 當責」愈高,表示成員愈有「使命必達」的心情,會更積極/ Proactive 的想要完成任務。

而根據以上 2 個維度的「高、低」的不同,「團體」有四種排列組合的狀態(Zone)

在 Apathy Zone(冷漠區)的團體:心理安全「低」、當責「低」

  • 一些官僚/政府機構像是這種類型,裡面的成員跟彼此沒什麼連結,但工作對績效沒什麼要求
  • 成員的心態是「你不在乎~我也不在乎~」、「大家相安無事~過好自己的人生~」

在 Anxiety Zone(焦慮區)的團體:心理安全「低」、當責「高」

  • 某些企業中追求高績效,但是又不允許犯錯&嚴格的團隊屬這種類型
  • 成員心態是「我也想把事情做好....啊.....,但如果亂問問題會被罵....」、「好焦慮、好焦慮、好焦慮....」

在 Comfort Zone(舒適區)的團體:心理安全「高」、當責「低」

  • 某些「適合養老(?)」的公司屬於這種類型,成員跟彼此的連結很高,感情不錯,但對於績效沒有一定要求
  • 成員心態是「上班來教朋友的~~」「要喝下午茶嗎?」

在 Learning Zone(學習區)的團體:心理安全「高」、當責「高」

  • 團隊最理想的狀態 —— 既追求卓越、當責,但是成員又不怕犯錯。
  • 這種團隊會不斷穩定的成長、完成任務,變得 Strong and Stronger

回到「團隊績效不好」這個問題—— 在這個模型之下,最終目的,就是要嘗試引導團隊移動到可以持續成長&有高績效的 Learning Zone(學習區)

但針對每一種狀況,介入的方式會不同,錯誤的介入反而會導致反效果。舉例來說

針對一個績效不好的 Anxiety Zone(焦慮區) 的團隊:

  • 在這種團隊,如果 Manager 誤以為「團隊績效不好,一定是因為大家不負責任,對自己太沒要求」,因此更加 Aggressive 與嚴格的要求團隊拿出成績,反而會造成反效果。
  • 因為團隊績效不好,可能正是出在「大家不敢問問題/求助」,所以每個人都在各自努力、忍耐,不會互相合作 => 這時候應該要去想辦法提升大家的心理安全感,讓大家可以更勇敢地提出問題和狀況

針對一個績效不好的 Comfort Zone(舒適區)的團隊:

  • 在這種團隊,如果 Manager 誤以為「團隊績效不好,那是因為安全感不足,所以比較少合作」,所以花大量時間在辦活動 / Team Building 建立大家的信任,那反而是浪費時間
  • 因為團隊績效不好,可能出在「團體對於目標沒有認同、動力」=> 這時候應該要去對齊大家的目標,讓大家更有動力往前進

因此同樣都是「績效不好」,但 Manager 介入的方式卻完全不一樣,有的應該是從目標下手,有個應該是從安全感下手。

——錯誤的評估(或沒有評估),會導致錯誤的介入

所以不管是個人還是團體,還是回到那個問題

「你的評估是什麼!」

所以到底要怎麼評估?

我覺得評估(assessment) 是個很難的主題,但我認為簡單步驟就是「觀察、分析與核對」

  1. 觀察(Observe):觀察對方的反應、語言、特別是那些「沒有說出口的話」
  2. 分析(Anylsis):嘗試用一些框架或模型(例如:情境式領導、心理安全感模型),去衡量與分析一個人或團隊發生了什麼事情
  3. 核對(Verify): 但不管前面再怎樣觀察和分析,都只是猜測,俗話說的好「要知道一個人是不是暗戀你的方式,就是直接問他!」(沒有這句話)
    —— 所以最重要的是,實際核對對方確認狀態。
    • 要核對並不容易,這考驗著雙方的信任關係,如果他覺得你會因為他的真誠,而被利用或是批判,那久而久之他就不會願意跟你說。(這考驗你值不值得信任,跟你的說話技巧沒有關係。)
    • 另外有時候,在核對時,我覺得Manager 最好內心可以有一些「假設」,並且先幫對方「講出」那些最敏感、困難的地方說。例如:「我觀察到你剛剛反應XX,是不是覺得我剛剛那樣XX很機車」直接先幫他猜那些,他可能不好意思直接跟你說的話

透過這些步驟,就可以初步得到對於人的「評估」,並且進行協助的。

以上都是理想世界的 Manager 的狀態

好的,但我要說 —— 以上,都是理想狀態中,一個理想的 Manager :)

一個有餘裕的 Manager,可以透過大量跟成員的互動,去進行觀察、分析、核對,進行個別化的領導

但我要說,現實可能有時候不同:你以為的 Manager 只要 People Management(管理人)而已嗎?

  • NO,他有時候還要 Project Management (專案管理)、Product Management(產品管理)、Budget Management(預算管理)
  • 啊,反正團隊沒人做的事情,就他要管:)

因此,現實上

  • 你的 Manager 可能忙的要死,每天有人跟他問 A 問 B、找他開會、找他提需求,找他要錢、找他詢問專案狀況,搞得他人生只剩下分配工作的時間,沒有時間好好靜下跟別人對話,理解別人。
    • 「不是不愛你,是沒時間想你~~」
  • 你的 Manager 可能要管理的人太多,光是要關心每個人,跟每個人對話,可能一個月就過去了,其他什麼事都不用幹了。
  • 你的 Manager 可能也有他的外部的壓力
    • 他可能也想要給大家更多心理安全感,但可能時間就是很趕,會需要多 push
    • 有時候,這個世界就是上下交相賊(?),別人 push 我,我 push 別人,冤冤相報何時了?但如同《進擊的巨人》說的「這個世界是很殘酷的,但是也非常美麗」,如果在這樣的世界中,大家可以互相幫忙、互相體諒,這樣的相遇就是這世界美麗的片刻(好,我承認我只是想扯巨人)
  • 你的 Manager 可能有他權限上的局限
    • 他也想尊重大家的 Motivation 的,但再怎麼彈性,工作內容終究有邊界的,總還是必須要有人做那些事別人不愛做的事
    • 「這是一間蛋糕店,但你卻說你的熱情是小籠包~~幫不了你~~」
  • 你的 Manager 可能有他人格、風格侷限或缺陷,每個人都有他擅長相處/影響的人、不擅長相處/影響的人
    • 舉例來說:有同理心的主管,可能適合 Anxiety Zone(焦慮區)的團隊,可以幫助安全感不足的團隊建立信任和感受。但這種人卻未必適合在 Comfort Zone(舒適區)的團隊,因為他可能太不願意勉強他人,而無法對大家提出要求
  • 你的 Manager 對於「你的需求」,可能就真的剛好有心無力、沒有能力
    • 你可能需要指導性型領導 (Directive Leadership) ,需要有人手把手帶你做,但你的 Manager 可能在這方面,也沒有你專業
    • 所以他只好祝福你、給你一些愛的打氣:))

總之,每個人活在世界上都有他的難處,每個人都有他的壓力、無能為力。最好情況,就是我們都先好好活著、自立自強,不要將希望都寄託在他人身上。

所以回到那個「評估」本身,除了「評估他人」,我覺得更重要的是

—— 知道如何「評估自己」

  • 幫助自己釐清和分析現在的困難是什麼
  • 幫自己找解決方案

恩... 總之,這個世界,大家都辛苦了:)

沒有評估,沒有專業

最近剛拿到 CNC 職涯導航諮詢師認證的證照,我想到課程中,老師說的一句話讓我很印象深刻,就是「沒有評估,沒有專業。」

在「人的工作」上,沒有專業,你就只是幫倒忙的老好人

  • 任何的興趣牌卡、價值觀牌卡引導、理論框架,都只是工具手段,重要的問題,是一直問自己「個案的問題是什麼?他現在缺少什麼?」
  • 回到最前面提到的「人類是一個黑盒子」,我覺得諮詢時,最有趣的一點是,個案說的問題,跟實際的問題可能是不一樣的

    例如:有人告訴你他的的職涯困擾是能力不足。

    但後來發現,不對!是他對職涯有錯誤的想像和期待

    他完全有能力可以做到他想做的職位,只是不切實際的希望馬上轉職就可以成功,不願意有所累積,所以感到很挫折。
  • 個案告訴你的 Error,跟實際的 Error 是兩件事

但不這就是有趣的地方嗎?

了解每個黑盒子的差異,搞清楚它的過程是很有趣的!

評估、評估、評估呢?

總之最後回到關於「人的工作」

我覺得我最重要的心得,就還是那句話

「你的評估是什麼?」

對於你自己的狀態,你的評估是什麼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