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些重要不緊急的事情

那些重要不緊急的事情
Photo by Will Truettner / Unsplash
💡
受到 Owen 部落格的啟發,希望自己可以更自由 / 不完美主義 / 零散地記錄自己的想法(雖然我覺得還是不小心花太多時間了@@)

在任務管理上,有一個很俗爛的艾森豪矩陣(Eisenhower Matrix) ,將事情分為四象限

  1. 象限一:重要且緊急(例如:期末考)
  2. 象限二:重要但不緊急(例如:健康飲食)
  3. 象限三:不重要也不緊急(例如:去吃某個別人推薦感覺不錯的餐廳)
  4. 象限四:不重要但緊急(例如:朋友臨時邀約去玩)

多數時候,在任務管理上,會認為要優先處理「重要緊急」,然後是「重要不緊急」的事情

但之前在讀 Stephen Covey 的 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(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),CH 10 《要是第一》該章節中,Covey 卻強調了,我們要更多去重視第二類事情(也就是那些「重要不緊急」),裡面提到:

只重視第三、四類事務的人擁有的不是有意義、負責任的人生,懂得捨棄這兩類無關緊要之事,對第一類要事也盡量節制。把更多時間投注於重要但眼前尚不急迫之事(第二類),才是個人管理之鑰。

第二類事務包括:建立人際關係、撰寫使命宣言、規劃長程目標、防患未然等等。人人都知道這些事很重要 卻因尚未迫在眉睫反而避重就輕。

相反的真正有效能的人,急所當急、不輕易放過機會並防患未然,儘管也會有燃眉之急,但總設法降至最低。

「對第一類要事(重要緊急)也盡量節制。把更多時間投注於重要但眼前尚不急迫之事(第二類),才是個人管理之鑰。」

「人都知道這些事很重要,卻因尚未迫在眉睫反而避重就輕。」

我當時看到這個概念就覺得這件事很有意思:為什麼「重要不緊急」的事情更優於「重要緊急」呢?

仔細思考了一下,我覺得應該回到這兩種類型的任務差異。

對於「重要緊急」的看法,很多時候是被「所處的系統」定義——屬於「系統性上」的重要

那些「重要緊急」的事情特色如下

  • 通常跟某個「系統」相關,例如:學校期末考、公司專案截止
  • 有系統就代表「跟他人相關」,同時就需要「時間」介入,因為時間是串連起系統中人合作的工具
    • 例如:假設沒有決定期末考時間,老師不知道何時要準備出考卷,學生不知道何時要開始準備
  • 系統中的「重要緊急」,可能一開始是源自於系統中某個有影響力「個人」內心中的「重要不緊急」,例如:某個資深的工作者、某個感覺厲害 / 有說服力的人、系統管理者。

    而所謂的「重要緊急」,是上述「有影響力」的個人,將自己「個人意識」中的「重要不緊急」—— 對系統施予影響力後,並加上「時間」參數,在團體中形成的「集體意識」(至少 1 人以上相信)

    例如:

    歷史上第一個創辦學校的人(亂掰的),一開始可能是想到「恩... 我們應該要想個方式,測驗出學生的學習成效,不然怎麼知道我們教得好不好呢?」,這原本是個「重要不緊急」的問題,只有他自己在想這件事,完全不緊急。

    他想出「啊,那來個期中的考試,就叫『期中考』!來驗收大家的程度吧!」

    於是他找了其他學校老師分享,其他老師聽了也分分贊同,覺得「嗯嗯,這個點子不錯。」。

    然後大家就一起共識(或校長單方面)決定出了「那就定在下一個月期中考!」

    於是,這個「不緊急」問題,加上時間維度與集體共識後,瞬間變成了「重要緊急」問題。

    老師們在接受了「下個月就要期中考了!」是「重要緊急」的問題意識後,趕快急著回去出考卷,還有跟學生公告了!
  • 然而這個「時間」參數本身可能不一定具有實質意義
    • 例如:其實期中考的具體是 3 月或是 4 月並沒有太大差異,3 月沒有比較神聖,但就是校長或是老師們共同決定出來的。

      (雖然沒有實質意義,還是必須要有個時間,老師才知道如何準備、學生才知道什麼時候要開始讀書,這個系統才能被串連和產生行動)
  • 有趣的是,雖然「重要緊急」理論上,源頭可能來自「某個人」。但更複雜的是,有時候這種意識,可能會在源頭接觸到不同的人後,再參雜許多個體對任務的理解與詮釋後,集體建構出另一個不同的認知

    例如:
    • 源頭提出者可能並不這樣思考,但系統的協作者卻產生出了自己的詮釋:

      例如:一個領導者 / 具有影響力的工作者,看了一個報告後,隨口提了一句回饋「如果可以更好的話...這邊可以....」(他的意思可能是「恩...已經算不錯,但如果有時間的話...」

      但執行者卻誤會了他的意思,加上這個報告明天就要交出去了,因此這個「建議」突然就變成是一件「重要緊急」的事情。
    • 或是該事情並沒有在一開始定義出重要性,但因為一種集體/自我的焦慮,它因此變得重要。

      例如:「既然我當初定義了/被賦予了這個任務,無論如何,就應該把它做完,不然我就是個好糟糕/會被批評的人」

總之,很多時候,人會覺得事情是「重要緊急」的前提,可能是因為我們參與了某個系統,並受到系統中時間的約束,然後作為個體,在團體中被團體意識所影響。

如果是基於系統上(集體)意識的重要,所以「重要緊急」其實不重要的嗎?

雖然,我認為重要緊急是「基於系統(團體意識上)」的重要,但也並不是說,這些「重要緊急」就因此不重要。

因為人很難真空獨立於世界上,而不跟任何系統(社會/ 團體)產生聯繫

所以即使這些「重要緊急」雖然源自於系統,但必然也會對於系統中的個人產生影響。例如:這件期中考有沒有好好準備,可能影響了這個人在系統中,是否可以獲得獎勵(可以考到好大學)、是否被認可(被老師喜歡)、是否能在系統中持續生存(會不會被退學).....等。

所以對於系統中當事人而言,這也確實是「真實的重要」的。

但我認為真正重要的問題是:能分析一件事有多少程度是基於系統建構的,並識別出這個系統的建構的結果,之於自己的影響性是什麼。

那些「重要不緊急」,更多屬於「個人/長期意義上」的重要

至於那些「重要不緊急」的事情,特色如下

  • 通常「跟自己」更相關,例如:健康飲食、規律運動、學習和個人發展
  • 由於不容易受到時間約束,因此這類實情容易「不緊急」,也因此導致人們更容易被系統中那些「重要緊急」的事情給佔據注意力。
  • 然而,有些時候時候,這些「重要不緊急」可能遠比「重要緊急」更為重要

    例如:上述例子的該校的學生在聽到了,學校突然要期中考,覺得很焦慮

    「期中考快到了,我該怎麼辦?」——這是一個系統定義的緊急問題(之於「學校」跟「學生」的身份很重要)。

    但「這間學校是一個真正適合我的學習環境嗎?」「我想透過這個學校成為怎樣的人」—— 卻是一個對於個人不緊急,卻可能來得更重要問題。

    事實上,雖然我們可能會後者重要,現實不太會有人會催促你要轉學,反而是你所處的系統中的老師或同儕,會讓你對期末焦慮。

    但試想,如果一個人的目標是成為專業咖啡師,卻在藝術學校為他的期中考努力,實在有點沒必要。

    如同 Stephen Covey 提的 —— 「人都知道這些事很重要,卻因尚未迫在眉睫反而避重就輕。」

即使我們知道「重要不緊急」對於個人的影響更加直接,但系統內的「重要緊急」,卻往往更吸引我們的注意力。

總結

  • 「重要不緊急」對於「個人」而言更加直接重要,但我們往往會被系統(與他人的約定/團體)定義的「重要緊急」吸引我們的注意力
  • 雖然「重要緊急」更多是對於「系統/團體意識」的重要,是某個個人施予團體(1人以上)的集體意識,但不代表它不重要,因為人必然存在於系統中。
  • 但比起單純接受所有系統(團體)所定義的重要,或許可以更優先檢視系統跟自己的關聯,確認看看「這個系統建構的重要問題之於自己的關係和影響是什麼?」、「這個系統符合或適合自己嗎?」。
  • 但相反的,如果想要讓自己的「重要不緊急」可以實踐,那就為自己創造個系統,用時間來進行約束吧!(例如:每週跟別人約跑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