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個人所希望的未來是確定性(determinate)的
最近我的困惑,都是關於「目標」、「觀點」這件事
兩眼無光的大人?
上個月,大學好友慈慈從國外回來,一起吃晚餐然後去買飲料。
當時她剛從研究所畢業,準備進入職場工作。
作為職場新鮮人,她問了我這個已經在工作的人的想法作為參考依據
「你現在五年目標、十年目標是什麼?」
我對這個問題很驚訝,因為我意識到這確實是我剛畢業時會想,然而卻是現在不會想的問題
我直覺的說「沒有,因為覺得現在的我,都已經正在做我想做的事情了。」
她開玩笑的說「你也成為兩眼無光的大人了嗎?」
我覺得很好笑「欸?這個角度好像也是?」
確實我沒有明確的時間目標,但也我自認沒有虛度光陰。甚至回顧起來,現在的我做到許多幾年前的很難想像會做到的事。我確實朝著各種想嘗試、我更有興趣、更擅長方向前進,但背後確實沒有一個具體或終極的目標和意義。
但不知為何,對於這個自認沒有虛度光陰、一直在往前進的自己,為什麼還是覺得會有點怪怪的?
個人觀點 vs 眾人觀點?
另一個是煩惱是,開始擔任偏 Manager 工作後,我時常迷失在多重觀點之下。我時常覺得他人的觀點很有道理,然後被 A 觀點說服,被 B 觀點說服。然後來回在不同的觀點中糾結,想要解決一切問題,最後發現我不知道該怎麼走。
我想到 Daniel Gross 在 《How to Win》 的中提到:
- 擁有最終階段 Self-Transforming mind 心智階段的人,比較適合領導一個大規模的執行團隊或的產品,因為他們不會堅持一種「自我」,而是有能力戴上不同的帽子,跟不同人學習,去同理不同角色的想法和觀點。
- 他們「不再被特定的身份角色、自我綁住」,而是透過與他人互動,不斷地重述自我的身份和角色,並真誠地願意向他人學習,且可以同時容納多種思想和意識形態。
(From: How to Evolve 進化的終點:人類進化的五個階段 )
但我同時延伸出了其他困惑——努力跳轉並理解不同人的想法和觀點後,最終要以哪個觀點作為最終的觀點作為依歸和方向呢?
直到最近,我看了 Peter Thiel 在《從 0 到 1 》 在 Ch6 《成功不是樂透彩》提及四種世界觀,我覺得我獲得某些解答。
▌四種應對未來的看法
在第六章《成功不是樂透彩》, Peter Thiel 提到四種應對未來的看法
(以下內容都摘要自該章節)
1. 不確定的悲觀主義:歐洲人
「不確定悲觀主義者」覺得「未來前景黯淡,但不知道今天可以做些什麼。」
- 例如 1970年代初期以來的歐洲,整個大陸籠罩著官僚主義。今天,歐元區步入緩慢發生的財務危機,而且沒有人負責。歐洲央行無計可施,僅能隨機應變
- 歐洲人要等事情發生時才會做出反應,同時祈求事情不會惡化。不確定的悲觀主義者無法知道這種必然的衰敗是快或慢,是一夕劇變還是逐漸凋零。他唯一能做的事就是等待,所以不如繼續吃吃喝喝,保持心情愉快。因此歐洲人出了名的熱中度假。(from Ch6)
=> 覺得這觀點很很有趣,根據 Peter Thiel 的觀點,歐洲人生活很 chill 和享受當下,有可能是一種對於未來無法掌握的不確信。
2. 確定悲觀主義:中國
「確定悲觀主義者」相信「未來已經確定,但是因為未來前景黯淡無光,他必須預做準備。」
- 中國恐怕是現今全球最悲觀的地方。看到中國經濟飛快成長(2000年以來每年的經濟成長率高達10%),….。當其他國家都在擔心中國將占領世界的時候,只有中國怕自己做不到。
- 為什麼中國領導階層執迷不悟,讓情況變得更加惡化?因為中國的每個高階領導人小時候都碰過饑荒,所以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面對未來時,認為天災並不是抽象的概念。中國人也很清楚嚴冬將至,外部的人著迷於中國內部積累的巨額財富,卻沒有留意到有錢人正設法把錢搬往國外,窮苦的中國人則是盡力存下每一分錢,希望存下的錢足夠花用。中國不論哪個階層的人都很嚴肅地看待未來。
=> 中國的經濟發展,來自於對未來的悲觀與生存危機
3. 確定的樂觀主義:1950-1960年代美國
對一個「確定樂觀主義者」來說「如果做好計劃並付出努力,未來一定會比現在更好」
- 從17世紀到1950年代和1960年代,確定的樂觀主義者領導著西方世界。科學家、工程師、醫師和企業家使這個世界變得更富裕、更健康。
- 在「確定的樂觀主義」的世代,有非常多的建設,包含 1869 蘇黎士運河、1914 巴拿馬運河、1933 金門大橋、1941 曼哈頓計劃,製造原子彈、1961-1972 NASA 阿波羅計畫。
- 但是今天還會有人從一開始就嚴肅看待這種願景嗎?在1950年代,大家都歡迎規模龐大的計劃,願意探究這樣的計劃是否會成功。時至今日,由學校老師提出的雄心壯志會被當作胡言亂語,稍有權勢的人提出的長遠願景會被貶為傲慢之舉。
=> 確定樂觀主義的世代,願意進行長期的建設
4. 不確定樂觀主義:現在
對「不確定樂觀主義」而言「未來一定會更好,但他並不確定會有多好,所以他們不會訂下明確的計劃。他預期可以從未來得到好處,但沒理由需要具體規劃。」
- 不確定的樂觀主義者不會耗費數年的時間打造新產品,而是會重整既有的發明。銀行家靠重組現有公司的資本結構賺錢;律師則是解決舊議題引發的爭端,或是協助其他人整頓工作;私募基金投資人和管理顧問也不會創立新事業,他們持續調整經營流程,提高舊事業的效率。
- 不意外地,這些領域吸引到多到不成比例的名校高材生,有什麼比「前途不可限量」的職業生涯更適合獎勵20年來苦心打造超強履歷的菁英呢?
=> 不確定樂觀主義的世代,不進行建設,但是多元發展應對未來
▌這是個「不確定」的時代
Peter Thiel 認為當代主要對未來的看法是「不確定」的時代
- 把未來看成不確定的態度,正好可以解釋今日世界功能失調的原因,就是把過程看得比實質重要,在欠缺具體計劃時,只好照章行事儘量蒐集多種選項。
- 美國目前的狀況。在中學,我們被鼓勵拚命參加『課外活動』。升上高中,有雄心壯志的學生表現出無所不能的模樣,競爭變得更加激烈。進入大學,這些學生已經花10年填了一張驚人的多元履歷表,準備面對全然未知的未來。不管發生什麼事,他都已經準備好,就是沒為了特定的目標做好準備。
- 對未來抱持確定看法的人有著堅定信念。這些人不會追求號稱『多元均衡發展』的多面向普通發展,他們會決定一件最該做的事,盡力而為。他們不會日以繼夜地努力讓自己沒有明顯突出之處,而是奮力培養出色的實力,以求獨霸一方。
▌我對於同世代的觀察
看到這邊覺得很有共鳴,也蠻符合我對於同世代人的觀察,分為
- 不確定樂觀主義(少數優秀的同世代)
- 認為未來是「不確定」並且某個程度的相信「人力難為」,所以雖然優秀、聰明、能力好,但比起有個特別和明確的計畫(例如:想要改變XX,或在某個XX的領域做到 XX 事情),更偏好搜集各種履歷表、優勢、技能,去應對各種可能性
- 因為優秀聰明,所以某個程度對未來也是抱持「樂觀的」想法,會繼續累積更多優秀的優勢,然後往確定普遍樂觀的職業路線、領域上前進(例如:私募基金、管理顧問、軟體工程師)前進。
2. 不確定悲觀主義(多數 general 的同世代)
- 認為未來是「不確定」且「悲觀的」,所以享受當下和小確幸,在各種的吃喝玩樂的娛樂當中度過平凡的日子
3. 確定樂觀主義(非常非常少數同世代)
- 只有非常少數的人是屬於「確定樂觀主義」,他們相信某種具體信念或是價值,並且有很強的意念,覺得有機會(或是單純太想要)將他們實現在這個世界上
- 但與其說他們「確定」未來可以做到,我比較覺得他們是「想要/期待世界怎麼發展」的動力大於「對世界人力難為」的看法,因此可以克服很多困難,並且真正的影響未來的走向。
▌「長期規劃」總是被低估:賈伯斯是靠規劃改變世界,而不是靠著傾聽焦點團體
Peter Thiel 認為「長期規劃」總是被低估,書中提到一些例子,
- 賈伯斯是靠著細心規劃來改變世界,而不是靠著傾聽焦點團體的意見或是複製別人的成功來改變世界
- 「每個最好的創業家都是第一位也是最重要的設計師。所有拿過蘋果產品或 MacBook 的人都能感受到賈伯斯執著視覺享受和完美體驗的成果。但要向賈伯斯學習,最重要的不是美學。賈伯斯最棒的設計是他的企業。蘋果公司發揮想像,並多年執行確定的計劃來創造新產品,有效行銷。
- 忘掉「最基本的可用產品」吧!自從1976年創立蘋果公司,賈伯斯就看到他可以透過細心規劃來改變世界,而不是靠著傾聽焦點團體的意見或是複製別人的成功來改變世界。」
覺得「不是靠著傾聽焦點團體的意見或是複製別人的成功來改變世界」這句話好讚,好酸:)
▌「長期規劃」可以吸引他人注意與追隨
另一個是,我想到我的戲劇課老師,也研究過一個主題「怎麼樣的演員會吸引別人的目光?」,在【果陀表演課】第三堂:怎樣有吸引人的身體? 該篇中提到一個擁有「determinate(確定性)」的演員,是最能吸引眾人目光的演員。
如果一個演員出場時,演員的走位方向、聲音時,都給人很明確、俐落的感覺,那他就會吸引到觀眾的目光,因為可以預期他的行動一定會帶來某種後果。相反的,如果表現的很不確定、矛盾,就會容易失去觀眾的注意力。
因此,提供「確定性(determinate)」是吸引觀眾的關鍵
現在想想,背後異曲同工:
這個世界的多數人,對未來未必有什麼特別獨的看法和見解,但我們又同時受到「確定性」的吸引。
所以當有人提出一種 determinate 的看法,並且看起來很吸引時,就會號召到其他不具有 determinate 但渴望擁有 determinate的人加入並參與,幸運的狀況下,世界就因此真的往那個方向前進。
▌總結
看完回到最前面的 2 個問題
1.為什麼我會被「你現在五年目標、十年目標是什麼?」的問題驚訝到(明明我沒有覺得現在不好)?
- 是因為我某種程度,從一個畢業時的「確定樂觀主義者」變成了一個「不確定樂觀主義」。從一個對未來有很多想像的人,到現在成為「還是正向的前進,但不確定具體方向」的人
- 至於,我會覺得彆扭和無聊,某個程度是我對於所謂的「確定性(determinate)」還是有所渴望,我希望自己的人生可以具有某種堅信的「確定性」,並且可以讓我為此很有 Ownership 的努力和前進。
2. 所謂「個人觀點 vs 眾人觀點」和 Self-Transforming mind 到底如何抉擇怎樣的想法才是對的?
面對「個人觀點和眾人觀點」如何抉擇這件事,現在的想法是,我覺得重點也不是「誰的觀點」。
- 不管最後選擇的是誰的觀點,是我自己原始的見解或是他人的見解,其實都不是重點,我會矛盾和糾結,是因為我可能對於任何一種見解,都沒有辦法非常的確信和自信,所以時常猶疑。
- 所以我真正糾結的不是「選擇誰的觀點」、「怎麼判斷」,我想尋求的其實只是一種,對於特定觀點「確定性(determinate)」的自信。我希望自己擁有某種自信,可以真正看見某個觀點在未來的價值、獨特性,並且在各種驗證和搜集意見後,可以有自己的判斷,擁有某種自信覺得「這個方向就是對的」,
最後,回到四種對未來的觀點:確定樂觀、不確定樂觀、確定悲觀、不確定悲觀,這四種觀點都沒有對錯,只是單純我發現「我個人所希望的未來是確定性(determinate)的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