要好好呵護喜歡一件事的心:如何培養夢想?

要好好呵護喜歡一件事的心:如何培養夢想?
Photo by Solen Feyissa / Unsplash

許多人的夢想只是「用來說的」

最近聽了一個 Podcast EP419 布萊恩的直言不諱:原來很多人的夢想,只是個粉紅泡泡,認真你就輸了!

  • 這集 Podcast 的主持人分享:經常有人找他興奮的分享點子,但是當他真的給予實務建議時、分享心得,許多人反而會生氣、越躲越遠。
  • 最後他的體悟是:他覺得很多人的夢想不是用來實踐的。只是是用來享受「描述夢想時,那個美好和閃亮狀態的自己」,他們只是想擁有那個新的身分和狀態,但並不想經歷那個過程。
  • (這集很有趣,可以聽一下)

我覺得很可以想像這個描述,以前寫的這篇 《惡血》與慈善:謊言還是使命? 就提到大騙局 Theranos 創辦人荷姆斯(Elizabeth Holmes)就是這樣的人。

  • 「《惡血》中的很多受訪者表示,他們跟伊麗莎白互動的時候,完全都不覺得她在說謊。當說到跟測試無關的事情,她表現的很狡猾和不配合,但當聊到「醫療資訊權的平等」時,她展現出無比的興奮和熱情,強烈的希望能夠改變世界。那個信念的能量,讓投資者、員工都覺得她閃閃發亮,不是可以偽裝出來的程度。」
  • Holmes 對於那個暢聊「醫療資訊權的平等」 的自己,覺得非常的自信和愉悅,並自信到沒人覺得那是可以偽裝起來的程度(而我也相信她是真心的)

而我覺得這個「喜歡閃閃發光自己&但不願意接受意見」的狀態,同時 echo 了,徐國峰在《跑者以身練心》在談論「當一個跑者不是真心想求勝、進步」時的狀態(參考: 人是否該有慾望與目標?

  • 「如果某位選手想求勝、想進步,但不夠強烈(意指不夠專一),可能會想到這次拿第一名有多風光、可以獲得多少獎金或是想到之後的贊助會比較好找(名利心) ;想到這次破了個人最佳成績PB後可以在臉書上發一篇炫耀文必定會有很多人按讚,可以吸引很多人的目光(顯示心);想到這次的PB比另一位對手的成績還快,終於可以把他比下去(爭鬥心、嫉妒心) ;想到這次沒跑好,一定會被很多人嘲笑我換了這個新方法訓練根本沒效果(擔心)。」
  • 「以上這麼多「心」跑出來,能量都耗在心裡,那麼後面的體能、力量、技術到輸出成速度的效果一定會變差。」
  • 作者認為,「當一個人想要進步的慾望不夠強烈」,其他的慾望就會跑出來,導致人們被其他慾望(例如:爭鬥心、忌妒心、顯示心)所影響、導致內耗因此最後無法有好的運動表現。

所以我覺得「EP419 布萊恩的直言不諱:原來很多人的夢想,只是個粉紅泡泡,認真你就輸了! 」其實就是在描述這種狀態

  • 當一個人有太多複雜的慾望(例如:希望被肯定、希望感受到自己的強大),這些執著(爭鬥心、忌妒心、顯示心)就會干擾了一個人對於對所謂夢想的堅持,導致我們對於他人的建議有所排斥,而不是認真思考這些現實對於「夢想」的幫助,近而產生內耗,無法真正的「專心致志」

享受那個「訴說夢想的美好自己」有什麼不對?

但另一個方向,享受那個「訴說夢想的美好自己」有什麼不對?

  • 每個人都希望擁有「良好的自我的感受」,所以當有人嘗試在訴說夢想 / 未來中尋找那個「閃亮的自己」,我覺得完全是可以理解。

我認為真正的重點是:長期而言,我們是否能將「對事物本質活動的投入與快樂培養起來,並且讓他強大到可以超越那些其他多餘的慾望。

  • 舉例來說:
    • 一個跑者是否能真正培養「對跑步本質的喜愛」,而不是靠著想要被認同、不想被嘲笑、想減肥等其他慾望,來支撐自己去跑步
    • Elizabeth Holmes 是不是可以真正培養「對於醫療創新的喜愛」,去享受那種技術創新->優化 -> 真正幫助到人的正向循環,而不是靠著想被認同、想要閃閃發光的慾望,來支持自己去撐大這個騙局。

我認為「對本質活動的喜愛」並沒有比較高尚,跟「想要被喜歡」一樣,也只是人多種慾望的ㄧ種。差別在於,這樣對事物 / 活動最本質的喜愛,才是最直接讓該系統進步、細水長流、永續性的方式

  • 例如:「想成為一個受歡迎的籃球明星的執著」跟「單純對籃球的執著」,後者這種「活動本質的執著」對於「贏球」的幫助可能更大和直接一點。前者需要花更多心力,去進行自我形象經營的照顧,後者則是將精力都投入在如何打好球、如何更強。
  • 而當這種「跟活動本質不相關」的執著愈多時,就會搶奪一個人的精力資源,讓人愈來愈內耗,並影響系統的表現,也就是影響讓人無法專心致志的原因。

真正的重點,或許將自己培養成為那股流動(Flow)

如果從 Mihaly 的心流(Flow)的理論去看:

來自《跑者以心練身》

  • 一個人一開始「有夢想卻無法專心至志,也非常的正常」,因為在一開始,他還沒有過多的投入其中,並累積、感受過那種「純粹投入該活動」產生的心流(flow)
  • 而當這種對於本質活動的 flow 不夠強烈,人們自然就會被其他的「執著心」(顯示心、忌妒心、擔心)吸引,被其他慾望和執著的力量吸引過去。
  • 所以培養一個人「對夢想有熱情」的方式,應該是「慢慢培養他的 flow」,需要透過一些小挑戰、小嘗試,先讓人獲得 small win,享受到心流(flow)的快感後,才能讓夢想愈長愈大。
    • 這 echo 到 L.S. Vygotsky 提出的鷹架理論 / 近側發展區間(英語: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,簡稱 ZPD),也是在說類似的事情「你要給予學生適當的挑戰」
      • 太難的挑戰,要幫他搭鷹架,不然會讓他陷入習得性無助,覺得自己永遠辦不到
      • 太簡單的挑戰,要幫他調高難度,不然他會覺得很無聊,不想學習
    • 另外 管理學筆記:沒有評估,沒有專業 中提到的「情境式領導(Situational Leadership Model )」,部分也是應用這種原理。要輔助低能力的人,擁有高能力,他才能培養出好的動機。
  • 相反的,如果我們給一個「剛有夢想的人」過多「實務/ 現實的建議」,反而容易讓他陷入「高挑戰/(自我評估)低能力」的狀態中,讓這個夢想進入他的「焦慮區」、「擔心區」,那他當然就不願意繼續實現夢想。而這個還很小、剛萌芽的夢想,因為太早落入擔心區、焦慮區,最後就也沒有機會繼續被養大。
    • 《跑者以身練心》這本書不停強調「對於喜歡跑步的心是要呵護的」,同理我認為「想要實現夢想的心」同樣也需要被培養,而需要培養的對象,就是對事物本質的 flow
    • 所以我認為,就算「一開始只是想閃閃發亮」也沒問題,但要「走得長久」還是要建立「對於本質活動」的熱情。
    • 就像是《遊戲化教學的技術》這本書提到一個爭論很久的教學議題「到底要不要在學生學習時給予獎勵?」有人認為獎勵會破壞學生的內在動機,但作者的想法是「但當他連一點內在動機都沒有時,外在動機是他認識這個領域的敲門磚」
        • 例如:一個對於除法算數完全沒興趣的學生,給他獎勵也無法破壞他「原本就沒有」的內在動機。相反的,給他獎勵,有機會給他認識數學的敲門磚,讓他有機會可以碰觸到「算數學很有趣」的心流
    • 所以如何開始或許不重要,開始就值得鼓勵。但最關鍵的是:長期而言,我們有沒有辦法從其他的「執著心」獲取能量的模式,轉而進入從「活動本質」中獲得心流而已(flow)

最後 echo 《跑者以身練心》的我最喜歡的一段話:

  • 「跑步最終目的不再是「速度」,而是為了確認自己本身就是一股「流動」(Flow)。所以我們練跑的目的不再只是減重、健康、好身材、更好的成績、更多的獎牌或獎金、更好的名次等等,練跑的目的可以是一種形而上的「持續不斷地向前流動」。」

我認為夢想(或是所謂的「自我追求」)也是,或許夢想(自我追求)的目的也並不是那個「成績」、「成果」——而是讓我們自身成為一股「流動」(Flow)。享受那種不停超越、不停進步、不停向前的心流,並成為一個「不停往前進的流動(Flow)」。

  • 我覺得這段話回應了我在 about 寫的 「最大的熱情是在有限的人生中,探索和開發自身在不同面向的潛力與極限」,原來我享受的就是這種不停的思考、學習、進化的流動(flow)。